close
想像一下,若工業城市的產業鏈就像條食物鏈,A公司的廢物是B公司的食物,發電廠的蒸汽提供給製藥廠,製藥廠的汙泥變成鄰近農場的肥料,這樣的模式可能發生嗎?丹麥卡倫堡市(Kalundborg)正是「企業共生」與「循環經濟」的體現。卡倫堡位於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西邊約百公里,居民約5萬。過去40年來,卡倫堡創造出產業共生模式,「你的廢物是我的原料」概念證明跨產業的資源循環利用並非夢想。if (typeof(ONEAD) !== "undefined"){ONEAD.cmd = ONEAD.cmd || [];ONEAD.cmd.push(function(){ONEAD_slot('div-inread-ad', 'inread');});} 卡倫堡市內有發電廠、煉油廠、石膏廠,全球胰島素大廠也在其中,以發電廠為例,廢熱可供給製藥廠、魚塭,每年約可提供20萬噸石膏原料給石膏廠,恐造成空汙的飛灰可用於基礎建設與水泥行業,製藥廠產生的汙泥則成為農場肥料,形成產業共生模式。卡倫堡經驗引發國際討論,台灣循環經濟發展基金會創辦人黃育徵直言,過去數10年來,政府未正視石化產業的處境,高雄氣爆是台灣重新檢視石化產業發展的契機,應思考「循環經濟」與「企業共生」模式,以「零排放、零廢棄、零事故」為願景。黃育徵指出,工廠除了生產產品,還會產出副產品與廢棄物,企業與政府都應往「零廢棄」思考,創造出循環經濟價值。舉例來說,若有效盤點工業區副產品與廢棄物,有需要的業者就可以把他廠廢物當自己的原料,企業橫向整合後,副產品與廢棄物都有人吸收,成為商機。長期觀察產業變化,黃育徵指出,高雄氣爆給台灣一個機會,可跳脫過去談石化的概念,應開始思考循環經濟概念。德國巴斯夫也是一例,當它的副產品、廢棄物都可提供其他公司作為原料或能源,不同的企業就可能進駐設廠,不會只有石化業。旅居德國的國際產業生態學學會(ISIE)會員鍾國輝曾數度造訪卡倫堡田野調查,他認為,卡倫堡模式源自水源不足,成功主因則是「人」,小鎮人脈緊密,企業主管多半認識、聊著聊著就聊出共生模式,「這是產業人脈關係,台灣政策現狀,恐難複製卡倫堡模式。」



87CFB6B75138061C
arrow
arrow

    Eratm4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